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持续传承。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计算机学院"寻古韵,忆古思"中华文化传承团于7月6日-7月11日期间开展以“探索非遗之美,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皮影世界,摇曳光影之美。传承团来到了成都博物馆参观中国皮影展。一踏入展览厅,传承团成员便被四周的墙上陈列着的各种精美的皮影所吸引。这些皮影形态各异,色彩鲜艳,从古代神话传说到民间故事,再到现代题材的创新尝试,每一幅皮影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展厅内的电子阅览设备,传承团成员们了解了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表演形式以及其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的发展变化,对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意识到保护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感知诗圣遗迹,探寻古韵风采。传承团来到了诗圣——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了解“诗圣”颠沛流离的一生,解读“诗史”背后的厚重历史,近距离看到了杜甫的诗词文稿、历史文物,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杜甫的茅屋前,传承团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朗诵会。在石碑前,传承团成员们大声朗诵了杜甫的经典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和热爱。


聆听古风蜀韵,走近非遗川剧。为更好的感受和了解川剧,传承团探访了三花韵川剧团并欣赏川剧的艺术魅力。表演现场,变脸、吐火、水袖等川剧争相上演,演员们身穿华丽戏服,随音乐的节奏舞动身体,转眼间,原本的脸谱就变成了另一副模样,令人目不暇接,成员们深刻体验到了技艺精湛的川剧表演。在观看表演后,团队成员与川剧演员进行了深度访谈,采访并了解了川剧中音乐声音的应用以及川剧表演中传统技艺的表演方式,体会到戏剧中的地方人文特色以及川剧演员们在非遗文化中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相关措施。


走进千年古堰,传承水利文明。传承团来到了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沿着漫长的江岸,传承团依次参观了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地,真切地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感受到了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看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有效结合,更进一步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意义和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团领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学们纷纷表示,将积极成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王樱焮 图:刘家乐 编辑:宋柯颖 审核:李松阳)